《爬山虎的脚》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,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用“脚”爬的,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。
教学重点:
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、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,通过对词句的理解,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。
教学难点:
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,语言相对而言比枯燥一些,所以教师调动多种感官让文字活跃起来,激发学生兴趣,调动学生参与,这样下来课堂的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。在学生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,师生一起边对照课文的介绍,边画出爬山虎的脚。画完之后,检查自己的画,再对照屏幕上的图片,爬山虎脚的样子就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。课堂中教师运用一些表演性的行为,让课堂活跃起来,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关键语句。比如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部分,我们先圈画重点动词,再一起表演这些动作,重点分析了“巴”和“触”的不同。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,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,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,紧紧地巴住墙,由于“巴”的力量,使细丝弯曲,这样,细丝就拉动它的嫩茎,嫩茎就在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。这样就完成了“一只脚”爬墙的过程。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,又把嫩茎拉一把,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……通过表演,学生感受到了“触、巴、拉、贴”这几个动词的连续性和准确性。最后议论把“一脚一脚”换成“一步一步”行不行,通过讨论,结合自己观察所得,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,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。
在上这节课的时候,教师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三点:
课前准备充分
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,它与单元中的两篇课文的重点一致,因此教师在上课的两周前就在班级布置了一项观察任务,让学生观察周围一切有变化的事物,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录观察到的事物变化,这样也为课文的学习和习作的完成打好基础。因为有了前期的观察准备,练笔时就利用学生观察过的事物,再结合本课的观察方法,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的变化。课后,再动笔继续记录、补充,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。教师在课前也提示学生去找一找爬山虎,看看是否能够找到爬山虎的脚。如果学生找到,就可以仔细观察。如果没有找到,就更加能说明爬山虎脚的确不太引人注意,只有像作者一样细致观察才能够发现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。
课堂中以读、演、画、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、灌的形式,发挥学生的自主性,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多样性。挖掘文章的人文性
结合爬山虎脚的特点,我们思考爬山虎的品质。它一脚一脚地慢慢地向上爬,从嫩红到灰色,巴在墙上,十分牢固。教师引导学生们感悟爬山虎身上执着、顽强、勇于攀登的精神,鼓励学生学习爬山虎的精神。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细致观察,进而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。除了喜爱爬山虎,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喜爱,鼓励学生也成为一个热爱自然、热爱生活的人。让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。
不足之处
在教师注重讲解和学生体验的过程中,减少了朗读部分的练习,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单独朗读,因此也不太容易做到声情并茂。教师应多给学生朗读的时间,让他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。
课堂内外落实大语文观
教师树立大语文观意识,不能固守教材和课堂,而是要将它们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平台和起点。我们要突破教材,将课堂放大,将学习内容和感受运用到课堂之外的社会、自然之中,用多种感官观察世界,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时间反馈真实的所见所感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,本次课后我们阅读了《月季花》《海滨仲夏夜》等文章,在教材的基础上,增加相同类型文章的阅读,激发阅读兴趣,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。将课堂延伸到生活,扩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,让语文和生活相互影响,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。